掐丝珐琅大佛塔,清乾隆,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231厘米,底径94厘米。清宫旧藏。佛塔为紫禁城东北角梵华楼内陈设的6座巨大佛塔之一。此塔依照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中覆缽塔之式样造型,由日月、宝珠塔顶、掐丝填珐琅梵文13级塔刹、覆缽式塔肚、掐丝填珐琅梵文圆形塔基以及掐丝填珐琅狮纹、金刚杵纹束腰方形塔座等几部分组成。佛塔随设佛窝一座,内置一镀金铜佛。塔座正面镌楷书“大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敬造”九字款。此佛塔气势宏伟,制作工艺复杂,各部件衔接紧密,据遗存的清宫匠作则例载,佛塔的制作集中了大器匠、掐丝匠、錾花匠、镀金匠、填蓝匠等各种不同的工匠达11种之多。仅此塔造价即耗银近70万两。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和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弘历先后两次下旨烧造大型掐丝珐琅佛塔,每次烧造6座。这12件巨大的佛塔分别陈设于紫禁城东北的梵华楼与西南的宝相楼内,其高度相同而形制各异。这12座雄伟的珐琅佛塔需要众多工匠进行纷繁的工艺协作,工程庞杂,作为空前巨大的珐琅精品,其显示了乾隆年间殷实的国力和高度成熟的珐琅工艺。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亦称“梵字”、“梵书”,印度古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文章标签: 佛塔 珐琅 佛教 工艺 部分 地区 世纪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
画珐琅兽面纹甗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
掐丝珐琅香盒
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錾胎珐琅夔龙纹奶子壶
画珐琅牡丹纹唾盂
画珐琅盖碗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杯盏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画珐琅西洋人物纹方形花觚
掐丝珐琅勾莲纹豆式盒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
广珐琅八宝纹面盆
0.0910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