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海棠花式瓶,清乾隆,高50.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4厘米。瓶身、口、足均作四瓣海棠花形,束颈,体修长,近肩处两侧各有一兽头铺首衔环耳。通体捶揲隐起的法国“洛可可(ROCOCO)”艺术形式的洋花图案并作描金,间饰画珐琅写生百花纹。腹部两面开光,内绘西洋山水楼阁、人物风景。足内白釉,中心蓝色长方栏内署“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此瓶为清中期广州专为宫廷制作的贡品。其珐琅釉色鲜艳明亮,光泽耀目,纹饰为典型的仿欧洲画风,此种有舒卷自如的蔓草蕃花和西洋楼阁、风景、妇婴等纹饰的珐琅作品为广州画珐琅的地方特色,它的形成是受欧洲画珐琅及油画的影响,至乾隆时期这种风格更趋明显,对当时的珐琅工艺具有很大的影响。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金属工艺的加工方法之一。即在金属板的背面按设计要求打凿出阴线或局部凹陷的花纹,使其表面呈现出凸起的阳线花纹或局部隆起的图案效果。这种技法常被应用于掐丝珐琅的起线中,称为“捶揲起线”。即洛可可艺术。洛可可(ROCOCO)的涵义是“贝壳形”,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所崇尚的艺术。其特征是纤细、华丽和繁琐,极富装饰性,喜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清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18世纪的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对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影响较大,其风格可见于清代画珐琅器的装饰上。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文章标签: 珐琅 工艺 乾隆 艺术 装饰 图案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画珐琅莲花盖碗
画珐琅海棠花式花篮
画珐琅缠枝莲八宝纹攒盒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八宝攒盒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
画珐琅杯盏
广珐琅八宝纹面盆
掐丝珐琅夔龙花卉纹瓜式盖罐
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
画珐琅菊花纹执壶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掐丝珐琅花卉纹兽耳活环婴足鼓式盖炉
0.0969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