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卢舍那法界佛像,高15厘米(底座失)。

此尊佛像高肉髻,面形浑圆,两眉拉长,间距较窄,双耳垂至颈部,神情端严肃穆。右手作说法状,左手扶于膝部,结跏趺坐于阶梯式双瓣覆莲高座上。法衣上左右肩分别雕饰日、月,日中刻有三足乌,月中刻桂树和玉兔。佛胸前雕一悬浮于空中的宫殿。座帐呈倒山字形下垂,左右两侧分别雕牛头人身像和竖发大口瘦身人像,中间雕一齿轮状物,上面刻划两道弦纹带。该像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纹饰疏密得体。

卢舍那佛是华严教教主,华严教徒依据《华严经》,在佛法衣上绘塑世界诸形像,试图将“佛陀即法界”的思想形象化,塑造出了卢舍那法界佛像。古代工匠在有限有空间内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使其高超的技艺在造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特殊形态的佛造像传世作品极少,对于研究佛教史和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即昆卢舍那的略称,为佛之身或法身。意为遍一切处、大日遍照、广博严净。据《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昆卢舍那,案梵本昆字,(中略)此云种种也。昆卢舍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遍也;卢舍那,光明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原为太阳之意,象征佛智之广大无边,乃历经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到之正觉。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是日之精,即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禽。汉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云:“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即三足乌。”今所见汉画像砖常有三足乌。

《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同书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是月桂之说,自汉晋以来即已有之,至唐人小说,又有吴刚伐桂之说。

《乐府诗集》三四《相和歌辞·董逃行》云:“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哆长跪捣虾蟆丸。”晋傅云《拟天问》(《太平御览》卷四引)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傅云《歌词》(《初学记》卷二九引)云:“兔捣药月间安足道!……。”故世以玉兔为月之代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汉译《华严经》主要有三,一为《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由佛陀跋陀罗译,50卷(后改为60卷),34品;二为《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由实又难陀译,80卷,39品;三为《四十华严》由般若译,40卷,只有一品。在三种译本中,因《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故最为流行。

又作浮屠、浮图、佛驮等。意为觉者、知者。原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党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猜你喜欢

三彩马2
瓷兔
三彩武士俑1
陶画彩十二生肖——龙
陶彩绘女俑6
陶黄釉大食人俑
陶彩绘胡人俑3
陶仕女俑
三彩天王俑
弥勒倚坐善业泥
三彩胡人骑驼俑
多宝塔善业佛
陶彩绘天王俑4
侏儒俑
陶黄釉大食人俑2
三彩天王俑2
陶彩绘天王俑3
思惟菩萨铜像
0.1413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