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匾额显示两侧的站立佛。在一边佛陀穿着一件红色的长袍,站在一个椭圆形的囊中。在另一边,佛陀只穿着一条腰布。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前臂上的金刚(霹雳)和大腿上的双环等细节被识别为宇宙佛像。在木头上用墨水和颜色绘制。More_着色的(中国)画___这个牌匾的每一面都带有一个相同站立位置的佛像,右手是abhaya-mudra,表示没有恐惧。在这里看到的一面,他穿着一件红色的长袍,在一个椭圆形的囊中,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色素。脸部的细节在白色地面上以红色勾勒出来,而长袍的褶皱则是墨水。另一方面(图95)。除了腰部布料之外,手还在同一个手印中,佛陀是无所事事的。大部分白色色素已经丢失,但是一些细节,如前臂上的金刚和上腿上的双环表明这是Vairocana,他的宇宙方面的佛,有各种形式(他可能存在)在1936年(Kokka,编号548,549,551)的一系列文章中,松本荣一是第一个指出和田作为阿瓦萨姆萨经的中心的重要性。从五世纪开始向东传播,甚至更早,直到八世纪末。在公元418年至421年间,阿瓦达萨卡经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由Buddhabhadra从梵文获得的梵文经文制作的。最近,Joanna Williams(1973,pp.117-24)探讨了Khotanese佛教的图像问题,他们能够在Khotan艺术现存的残余中找到更多宇宙Vairocana的例子。本卷中所示的内容包括Khadalik(Pl.53-4)的壁画片段和Farhad-beg-yailaki(P1.72)的斑块,以及本例。还有其他壁画和斑块由Gerd Gropp出版(1974年,特别是第132-33页)。这两个图中显示的风格几乎没有显示出中国影响力的证据。每个图形的整体紧密贴合周围vesica的浅曲线,腿几乎是直的,臂保持靠近侧面,头部是一个大的椭圆形,具有几乎几何布置的特征。在Pl的长袍中。 71帷幔线仍然与经典的Gandharan安排相呼应,左手拿着一圈长袍。在敦煌,我们发现即使在最早的洞穴中也有更多的运动,而北周洞穴428(公元550-57)的宇宙Vairocana的第一个例子已经显示出更发达的Vairocana类型,不再是裸露的穿着宽大的长袍,上面描绘了山的场景。 Sumeru(Chugoku Sekkutsu,Tonko Makkokutsu,Vol.1,Pl.162)。因此,第六世纪似乎是斑块的最新可能日期。亚洲部感谢Xanthe Carmichael帮助更新Dandan-Uiliq网站上的信息。此木板画的两面都绘着右手结施无畏印的佛立像。本图所揭示的面上,佛穿赤褐色衣,有椭圆形头光,但头光的颜色几乎全部残失。佛的脸部则是在白底上施以红色的轮廓线,衣褶则用墨线。背面(图95)的佛是以布缠腰的裸身,手印与前相同,白色颜料大多已脱落,从前膊的金刚杵及膝盖上方双层的轮等特征可看出是毗庐遮那佛,身上画着各种形象(其中也包括佛)。松本荣一博士于1936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国华”,第548549551号)中首次指出了于阗作为“华严经”中心的重要性,以及“华严经”的东渐是从5世纪或稍早些到8世纪末。而418年至421年间佛驮跋陀罗首次进行的“华严经”汉译,也是译自从于阗获得的梵文经典。对于和田的佛教图像,近年Joanna Williams进行了调查(参照“和田佛教美术的图像”,1973年,页117-124),从大量和田绘画中发现了许多毗遮遮那佛像。本书所举出的毗庐遮那佛像的作品,除本图外,还可见于喀达里克的壁画断片(图53-4)以及法哈特伯克亚依拉克(末城)的木板画(图72),而在Gerd Gropp的着作(1974年特别是页132-133)中还其他壁画和木板画的例子。这两个图像在风格上几乎感觉不到中国影响的因素。身体恰好容在用流畅的线条绘的身光里,两腿笔直,两臂紧贴在身体两侧,椭圆形的头部几乎是用几何图案处理的。图71左手所执衣边的衣纹处理,可看出古典的犍陀罗雕刻残影。在敦煌,早期石窟造像就有比此有发展的造像。在北周时期(550〜557年)的第428窟展示了成熟的毗卢遮那佛造像,不裸身,着衣,衣上还画有须弥山(参照“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图162)。从上所述,可以考虑此木板画最迟在6世纪就出现了。更多

猜你喜欢

votivepanel_木板画
lock_锁
votivepanel_木板画
chair_椅子
capital_architecture_首都_建筑
lock_锁
jar_罐
figurine_小雕像
KEY_钥匙
votivepanel_木板画
bracket_architecture_托架_建筑
vesica_双圆光轮
figure_画像
lock_锁
votivepanel_木板画
lock_锁
KEY_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