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清 高宗: 公元1736-1795年 说明:院藏有五件样式类同的黑地金漆龙纹屉匣,内皆置木壳面小册页一本,以及为数众多的铜章。由于屉匣的盖面都有金漆「金薤留珍」楷字,且其题铭后各自附有一小字,分别为「东」、「壁」、「图」、「书」、「府」,可知这是五组成套的印章收藏。其中的木壳面小册页,即为该屉匣所收铜章的目录,而本件小册页即为置于「壁」屉匣者。小册页作梵夹式,七开,木质封面有「金薤留珍  壁」填绿隶款。内页除清高宗行书题铭「金薤留珍」四字外,还书有为该屉匣所收铜章品目项类,以及铜章钤迹、印文释文,其钤迹与释文上下相对,使人一望可知该屉匣所收铜印的概况,「壁」字匣主要收藏官印与私印,计二百二十三方。若是进一步取阅「东」字号小册页的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所作〈古铜章歌〉,以及「府」字号小册页中的大臣跋语并读,便可了解这一套收藏的缘起,实因于乾隆皇帝命令臣下整理编次内府所收的前代印章。古代铜玉印之为收藏的品项,大致可追溯至宋代的《宣和印谱》,但因无实物可征,故真实性仍有待商榷。至明代,顾从德为罗王常(制墨家罗小华之子)家藏古印刊行的《集古印谱》问世以后,才真正让古代印记成为收藏的重要品项。影响所及,除了篆刻家多以《集古印谱》所刊为临模范式外,人们也会想要收藏《集古印谱》中所刊的印章实物,院藏乾隆皇帝下旨编次的〈虹文荟古〉套印,就是这种影响下的产物。进一步细察「金薤留珍」诸字号小册页中目录编次,其以官印为始,私印为次,并从中分别官职、姓氏,实是上追了《集古印谱》编次分类的方式。如此一来,我们更可以了解这一套收藏活动的性质,不只是整理内府收藏,而且还援引了明代以来的铜玉古印收藏传统。 款识:面人名款:乾隆宸翰,面题铭:金薤留珍壁,面题铭:金薤留珍,面人名款:古希天子 参考:

文章标签: 小册页 金薤 古印谱 印章 字号 铜章 内府 品项 乾隆 实物 面人

猜你喜欢

镜子
石楳款锡壶
「方正」铭文薛惠公造镜
铜方簋(缺盖)Remarks: Title revised as 铜簠身 (20181030) but the signed document remains the use of 铜方簋(缺盖)
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八角形盖的罐子
辽海卫中千户所百户印
有盖的盒子
A bronze tripod vessel and cover
铜鉶(身)
庙钟
「方正」铭文薛赞王造镜
葡萄酒船(尊)_Wine Vessel (Zun) 20635
花瓶
鸭形铜薰炉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
「清闲」人物镜
微型瓶
0.2150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