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色彩:

装裱形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引首纸本幅一纸本幅二纸拖尾纸

释文:

印记资料: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孔德成拖尾中华民国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元旦。孔德成敬撰并书。;书体:楷书;全文: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祇玉册跋。一、唐玄宗玉册。右册唐玄宗禅地祇文也。石质。共十五简。每简长二九‧二至二九‧八公分。广三公分。厚一公分。横贯-孔。连以银绳。册文隶书。每简一行。每行九字。玄宗署名「隆基」二字楷书。小于他字之半。据此册送达故宫博物院时所附「唐玄宗‧宋真宗禅地祇玉册考记」(下简称「考记」)云出土时「凡五简为一排。三排叠藏于匣」。「字中所涂金泥。尚有少许留存」。又附有玉件。考记云。「唐代玉册之匮」。出土时脱落。凡五段合成一件□平方形。中刻蟠龙。四边西番莲华文。并是凸雕。其六件通高公尺十四分七厘。横广十七分。有广至十七分五厘。其中方块。直高约八分。横广约十分。此六件云是匮之前后二面。每面各二件。及两头各一件。又有二件。中雕蟠龙。四边各雕双凤。通高十二分七厘。横广十七分。其中方块。横广十分二厘。直高七分。云是顶盖之面。各方块四角。有一眼。其边玉两头斜剖而成。两头有二眼。其外缘之中有一眼。每一边玉共五眼□□。云是原有金钉。钉固于匮外。又有长方条玉。厚如方玉。一款长十七分。一款长十二分。每款二件。云是匮盖之边缘。又有长方块二件。直长八方二厘。横广五分。厚一分。上下各有二眼。中刻槽纹五道。则是缠金泥之玉检。凡二件。比前玉条厚倍之。又有小玉条二款。与此检同长。一款横广一分八厘。两头各有二孔。一种横广一分。两头无孔。每款各二件。并比前玉条略薄。其发现之经过。考记云。「民国二十二年。北平晨报载开元封禅玉简之发现。略云泰山之下。津浦路泰安车站以北。有一小山。曰蒿里山。山上有关王庙。庙前有一塔。十七年。山上之庙及塔均为军火所摧毁。后在塔之原址。别筑一纪念碑。先事扫除残砖。于塔底发现五色土坛。四周青白赤黑。中为黄色。向下发掘。乃在各色土内。得玉器。又在中央黄土内。得白玉版十五。长约一尺。宽二寸。每版均刻隶字。读之。即唐玄宗封禅文也」。又云。「初见土内累石缝边。现出似是银泥之物。因得宋册。再次掘下。又获唐册」 旧唐书玄宗本纪称开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十一日)。「祀皇地祇于社首。藏玉册于石石感。如封禅之礼」。新唐书玄宗本纪称开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禅于社首」。旧唐书礼仪志(以下简称「旧志」)云。「可以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丙寅)。式遵故实。有事太山」。又云。「十三(四部丛刊本作『二』。误。)年。十一月。丙戌。至泰山」。「辛卯。享皇地祇于社首之泰折坛。睿宗大圣贞皇帝配祀」。「藏玉策石于石感。如封坛之仪」。新唐书礼乐志(以下简称「新志」)云。「玄宗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昭告于皇地祇」。以睿宗配。与开元礼及本纪‧志文皆合。按之旧.新志。玄宗之封禅。从张说等议也。开元礼(又见通典.文献通考引)玄宗禅社首云。「禅礼制度。将祭。将作先于社首山禅所为禅祭坛如方丘之制。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设八陛。上等陛广八尺。中等陛广一丈。下等陛广一丈二尺。为三重壝。量地之宜。四面开门。玉册.石碱.玉匮.金匮.金泥.检距.圆封.立碑等。并如封祀之仪」。其玉册等制。准之封礼。为玉牒长一尺三寸。广五寸。厚五寸。刻牒为字。以金填之。用金匮盛。又为玉册。皆以金绳连编玉牒为之。每牒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又为玉匮一。长一尺三寸。并检方五寸。当缠绳处刻为五道。当封宝处刻深二分。方取容受宝印。以藏正座玉册。制度如玉匮。又为黄金绳以缠玉匮金匮。又为石石感以藏玉匮。用方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纵凿石中。广深令容玉匮。石感旁施检处。皆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南北各二。东西各三。去隅皆五寸。缠绳处皆深刻三分。阔一寸五分。为石检十枚。检石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皆刻为三道。广一寸五分。深四寸。当封处大小取容宝印。深二寸七分。皆有小石盖。制与封刻处相应。以检擫封印。其检立于石感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石石感各五周。径三分。为石泥以封石石感(自注。以石末和方土色)。为距石十二枚。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首。令与石感隅相应。分距石感四隅。皆再累为五色土。圆封以封石石感。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其封玉册也。开元礼云。「皇帝受玉册。跪。内之玉匮。缠以金绳。封以金泥。侍中取受命宝。跪以进。皇帝取宝。以印玉匮。太尉奉玉匮。跪藏于石石感内。执事者复以石盖。检以石检。缠以金绳。封以石泥。以玉宝遍印。(旧唐书礼仪志谓玄宗封也。『以金泥石感际。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又谓『禅同封制。』则禅之封印应同。)引降复位。帅执事者以石距封固。又以五色土圜封。后续。令毕其功」。其配座玉牒封于金匮。「皆如封玉匮。太尉奉金匮。从降。俱复位。以金匮内太庙。藏于高祖尧皇帝之室」。此言封制。但礼云。「禅仪同」。其配位。礼云:「睿宗大圣真皇帝」「取玉册纳金匮」。是禅礼与封异者。坛制与配位耳。至历代封禅之制。详史记秦本纪.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后书光武本纪。应劭汉官仪。司马第伯封禅仪。续汉书。唐开元礼。通典。册府元龟。旧‧新唐书志。及宋史真宗本纪‧礼志。文献通考。今先以册制言之。开元礼言。「量文多少为之」。是简多少无定制。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按大唐六典中尚署会注云。「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吴兴蒋谷孙先生藏唐镂牙尺(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十九王复斋钟鼎款识中晋前尺跋)。合三0.0二公分弱。王先生以为即唐六典中尚署会注所云「进镂牙尺」之尺。开元以前之物。则镂牙尺。当为唐时之官尺矣。今简以志合公尺计之。为二九.二公分。或二九.八公分。简长短少异。然此册之简。每简尺度亦少有出入。则其制之尺度。固无太大之准则也。其宽一寸二分。合三.六0二四公分。厚三分。合0.三三公分。其字填金。与志亦合。至册文。自秦始皇.汉武帝之封禅。其文皆封藏秘之(见史记封禅书及汉书武帝纪.郊祀志)。旧唐志言。玄宗问贺知章曰。「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故秘之」。知累世秘藏。故其文难觌。玄宗以「朕此行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将玉牒出示百姓。使知朕意」。故玄宗封册之文。载于旧志。然禅册之文。史籍仍阙。今禅文得此册。正可补史之阙文。隆基二字为答署之式。按之开元礼制度「用金匮盛」下注文。「其玉牒文。中书门下进取进止所由承旨。请内镌其名检等」。是帝名由内镌之。虽非必帝自署。亦必由「内翰」之臣代之也。开元礼之禅社首以睿宗配。亦与此册相符。此册简有铜锈。此盛于金属之匮。然以志考之。禅册与封册同应盛于玉匮。今此册之匮。外皆以玉镶之。知所谓玉匮者。饰以玉。非以全玉为匮也。其匮之形。已见考记。礼言封以五色之土。与发现时亦合。又按宋史志礼七云。「初太平兴国中。有得唐玄宗社首玉册。苍璧。至是令瘗于旧所」。今唐禅册出土。正在宋真宗禅册之上。与宋史亦合。则今发现之处。乃唐玄宗禅坛故址也。惟传说及天津晨报。皆言册出蒿里。以史证之。乃传闻之误。盖社首.蒿里二山相连(泰安县志云相距一里)。故有此误传也。禅高里(高里即蒿里。见汉书武帝本纪注)者。为汉武帝(见史记封禅书及汉书武帝纪)。唐玄宗乃禅于社首也。唐代封禅之典。多本光武之制。可参后汉书郊祀志.光武本纪。此不详述。按封禅之制。盖自秦始皇廿八年封泰山禅梁父始(史记始皇本纪)。其禅也。「礼祠地主」也(史记封禅书)。禅本作墠。说文禅段注云。「凡封土为坛。除地为墠。古封禅字。盖祇作墠。项威曰。除地为墠。后改墠为禅。神之矣。服虔曰。封者增天之高归功于天。禅者广土地。应劭亦云。封为增高。禅为祀地。惟张晏云。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又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故后世之禅。多于泰山附近小山行之。禅杜首。唐高宗。玄宗。宋真宗也。(见开元礼。通典。册府元龟。旧新唐书玄宗本纪。礼仪志。礼乐志。宋史真宗本纪。礼志。文献通考。) 二、宋真宗玉册。右册宋真宗禅地祇文也。民国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与唐玄宗禅地祇玉册同发现于山东之社首。凡十六简。长方条。六面平正。色白。质透明。若今时之伊犁白玉。各简长度微有不齐。长可公尺二十九分五厘至二十九分八厘。广二分八厘。厚七厘至七厘有半。上下横贯一孔。连以金线粗绳。绳满其孔。金线之大。约当公尺一厘。以四简为一排。四排叠藏于匣中。每简刻正书一行。凡十六字。字如简大。惟臣字及真宗名押。小约四分之一。其字系以界铊刻成。填以金泥。按宋史礼志七云。「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壬子。禅祭皇地祇于杜首山」。与册文言「惟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五日壬子。嗣天臣恒。敢昭告于皇地祇」者合。又按宋志云。「社首坛。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等广八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又为瘗塪于壬地外壝之内。以玉为五牒。牒各长尺二寸。广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联以金绳。缄以玉匮。置石石感中。(自注。金脆难用。以金涂绳代之。)正坐。配坐用玉册六副。每简长一尺二寸。检长如匮。厚二寸。阔五寸。缠金绳五周。当缠绳处。刻为五道。而封以金泥。(自注。泥和金粉乳香为之。)印以受命宝封匮。当宝处刻深二分。用石石感藏之。其石感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凿中广深令容玉匮。石感旁施检处。阔一尺。南北各三。东西各二。去隅皆七寸。缠绳处皆刻三道。广一寸五分。深三分。为石检十。以擫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刻三道。广深如缠绳。其当封处。刻深二寸。取足容宝。皆有小石盖。与刻封相应。其检立石感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石感。皆五周。径三分。为石泥封石感。(自注。泥用石末和方色土为之。)用金铸宝。曰天下同文。如御前宝。以封石感际。距石十二分。距四隅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道。 与石感隅相应。皆再累。为五色土圜封石感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命直史馆刘锴。内侍张承素领徒封圜台石石感。直集贤院宋臯。内侍郝昭信封社首石石感」。 宋志册文。有与玉册文异者。宋志「牺齐」作「牺牲」。玉册「齐」字可证其误。又「穹昊降鉴」。宋志「鉴」作「祥」。「皇伯考太祖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皇考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宋志自「启运」至「大孝」十四字。又自「至仁」至「广孝」十四字并阙。考太祖本纪。太祖尊号有此十四字。惟「圣文神德玄功」作「睿文神德圣功」。太宗本纪。太宗尊号作「神功圣德文武皇帝」。仍缺「至仁应道」。「大明广孝」八字。此皆可证或补正史之阙误。唐宋两册。旧皆藏马鸿逵将军所。民国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由马夫人刘慕侠女士献为总统寿。复蒙总统颁藏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元旦。孔德成敬撰并书。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庄严引首中华民国建国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庄严。;书体:楷书;全文:唐玄宗宋真宗禅地祇玉册跋。中华民国建国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庄严。印记:庄严瘦金书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1.王耀庭,〈唐玄宗禅地祇玉册(拓本)〉,收入王耀庭主编,《传移模写》(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7年初版),页104。
文章标签: 玉册 唐玄宗

猜你喜欢

孝道经典的石柱,文书
唐玄宗鹡鸰颂 卷
唐石台孝经墨拓本
经训堂法帖(二) 册 唐玄宗鹡鸰颂
唐玄宗宋真宗禅地祇玉册墨拓本 卷 唐玄宗禅地祇玉册
书谱原版
维摩说经阿閦佛品十二经卷
唐人草书法华经玄赞卷
(传)倪宽赞
王勃集巻
佛名经卷第五
争座位帖
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卷
书法 和谐
王勃集_巻第29・第30
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
唐传钟绍京楷书灵飞经册
0.1581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