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厘米,口径37.4厘米。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以赭、红、黑、白等色绘饰的手制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10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受聘为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证实此处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仰韶村遗址遂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由于遗址中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过去有人称之为“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先后经历了约2000年的发展历程。仰韶文化陶器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造型有盆、罐、钵、壶、尖底瓶、盒、鼎等。普遍采用泥条圈筑法或泥条盘筑法成型,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而成。以鱼与余同音,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鱼”。宋代南北各窑已多有用此题材,在元代景德镇、吉州、磁州、龙泉各窑制品中亦常见,至明清彩瓷中使用更为广泛。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文章标签: 文化 纹饰 新石器时代 彩陶 仰韶 陶器

猜你喜欢

寺洼文化红褐陶马鞍口双耳罐
青莲岗文化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罐
辛店文化双钩纹彩陶罐
大汶口文化灰陶觚形杯(残缺)
客省庄二期文化灰陶袋足鬲
大汶口文化灰陶鼓腹小罐(残缺)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大壶
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彩陶四圈纹壶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
彩陶双耳罐
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彩陶壶
寺洼文化红褐陶马鞍口双耳罐
磁山文化红陶深腹双系罐
大汶口文化黑陶扁足鼎(残缺)
大汶口文化白陶器盖
大汶口文化白陶高柄杯
灰陶鬲
0.0983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