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帖为汇刻丛帖,共二十卷,潘师旦摹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故名。此帖刻于宋皇祐、嘉祐年间(1049--1063年),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

潘师旦,据宋人记载为尚书郎。传说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绛帖十卷。长子得前十卷,因负官债,帖被没入官库,绛州太守补刻后十卷足成一部,称“公库本”或“东库本”;次子也补前十卷,人称“私家本”。原石刻后不久即毁。有重刻“新绛帖”及十二卷“伪绛帖”等,翻刻甚多。

绛帖前十卷的第一卷为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为王羲之书,八至十卷为王献之书;后十卷第一卷为大宋帝王书,第二卷历代帝王书,第三至六卷为王羲之书,第七、八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故宫庋藏宋方楷旧藏本,存前十卷中的九、十两卷及后十卷中的七、八两卷,共两册,钤“方一轩”等印。此帖宋刻、宋拓、宋装裱,绝无仅有,贵为珍宝。

拓本尺寸每页纵25.6厘米,横20.7厘米。

此帖宋姜夔《绛帖平》,清程文荣《南树帖考》,容庚《丛帖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有著录。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摹刻成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赐一部,此即淳化阁法帖十卷,简称阁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赐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王著学识不足,采择不精,标题多误。淳化阁帖是第一部官刻丛帖,故称“祖帖”。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库本:昇平署存档的戏本。卖帖的店铺为赚钱而伪造之物。每卷后均刻“淳化五年(994年)潘师旦奉旨摹勒上石”等字样。第一卷是上古及秦、汉人书,第二卷为汉、魏、晋人书,第三至五卷为王羲之书,第六、七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为晋人书,第九卷为宋、齐、梁人书,第十至十二卷为唐人书。据钱泳《履园丛话》所记,大抵为明、清时帖肆(店铺)所作。帖肆将翻刻绛帖加刻年月,钤收藏家印鉴,以充宋拓。

第二至五卷收入三国锺繇、皇象,晋王导、王洽等王氏一门书,谢安、谢万、山涛、索靖书,南朝羊欣、王僧虔、王筠、萧子云书,隋智果、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张旭、李邕、怀素、柳公权等书。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幼时从父学书,传说他在学书时,羲之暗从背后掣其笔不得,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鸟駮『0149』牛,甚妙。影响很大,宋徽宗御府所藏王献之书有89件,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

猜你喜欢

淳化阁帖(翻刻贾藏本)
宋拓王允本兰亭序
宋拓定武兰亭序1
王晓本兰亭
宋苻彦琳墓志
宋拓东汉魏元丕碑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
宋拓定武兰亭序卷
北宋拓唐集王圣教序
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
宋拓定武兰亭序3
宋拓定武兰亭序2
宋拓东汉武梁祠画像石
旧拓 南宋文天祥楷书忠孝碑轴
宋拓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
宋淳化阁法帖十册
宋温仁郎墓志
0.0858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