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云:“武陵帖二十二卷,绍兴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张斛集秘阁法帖合潭、绛、临江、汝、海诸帖,参校有无,补其遗阙,以成此书。后列郡官名衔。”又云:“六卷以后则列历代名臣帖。十卷之末即二王书,至十七卷之首为止。二十卷则颜鲁公帖居半。张长史草书亦系横刊,视阁、绛名贤帖多五之一。末卷亦祖绛帖,殿以李建中字,较之诸帖为详。然止木本,世称旧有石碑,前未之见。”按此残本末尾确有隶书大字题记云:“绍兴十一年正月八日以秘阁法帖合参校有无,补其遗逸,厘为二十卷,刻置州治,以广其传。绍兴十一年十月望日。”又有隶书小字列“右迪功郎鼎州武陵县主簿编次官胡直夫”等11位官员职衔、名姓,其末位为“州兵马盗贼公事张斛勒镌”。细察其笔道、字口,确是拓自木版,与曾氏所记大体相合,因而当是宋刻武陵帖(又名“鼎帖”)的真本。其中所存书家名头,有晋代陆云等11人,梁代萧思话等4人,陈代毛喜等3人及隋之智永,都属于原帖六至十卷“历代名臣帖”的范畴。所可疑者为首开第一行隶书大标题“鼎帖卷之十二”及第二行楷书小标题“王大令书”。前者与曾宏父所记不合;后者与帖中其它小标题体例(如“晋始平太守阮咸书”)不合。朱翼盦先生针对前者加朱批曰“按鼎帖原名武陵帖,每卷仿阁帖之式云:‘历代名臣法书第几’,下嵌‘武陵’二字,无直书‘鼎帖’者。”针对后者批曰“宋朝官私帖皆书官、书名,无作如此称者。”均甚是。此二行墨色与后面明显不同,且纸有接缝,应是帖贾因残本无头不好出售而妄加上去的。
宋代的鼎州武陵县即今湖南常德市。以帝王好尚之故,宋人刻帖之风盛行。一个基层州县居然能做出一套卷帙浩繁、摹勒及传拓都相当不错的大型丛帖,实在是文化史和书法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此本虽残,但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册前有朱翼盦先生手题内、外签,后有长跋。鉴藏印有“王达善氏”、“玉堂学士”及“翼盦审定金石书画记”。
关于武陵帖的著录主要还有:宋曹士冕《法帖谱系》,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论》、汪珂玉《珊瑚网》,清孙承泽《闲者轩帖考》、程文荣《南村帖考》,近代欧阳辅《集古求真》,现代林志钧《帖考》、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郡名。《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十二城。”李建中(945—1013年),字得中,自称岩夫民伯,京兆(河南开封)人,北宋初年著名书家。太平兴国进士,曾官曹、解、颖、葵四州刺史,进金部员外郎。因掌西京留司御台史,世称“李西台”。《宋史》本传称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古代天文学中将太阳落山与月亮东升处于同一直线的那天称为望日,它一般发生在农历每月十五日,故古代常把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等。宋曹(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7世纪,字彬臣,或作邠臣,号射陵,江苏盐城人。明崇祯年间官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尤精书法,上溯二王,风格与风靡书坛的董其昌、黄道周、王铎等大相径庭,面貌独特,极具个性。所撰《书法要言》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陈绎曾(生卒年不详),字伯敷,元代湖州(今属浙江)人。为人口吃,而文辞汪洋浩博,官至国子助教。著有《文说》、《文筌》、《翰林要诀》。四十八卷,明代汪珂玉撰,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全书分“法书题跋”与“名画题跋”两部分。内容涉及汪氏自藏、目见和抄集的书画题识、题跋以及收藏者的收藏目录等内容,是明代重要的书画著录书之一。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