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三阙》,清初拓本,由《太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合装。白纸镶边剪裱本,浓墨拓,共7开半,锦面装璜。《太室阙铭》2开,每开14行,行9字;《少室阙铭》3开半,每开10行,行6字;《开母庙阙铭》2开,每开10行,行4字。有朱翼盦题签,收藏印2方。“嵩山三阙”是太室石阙、少室石阙、开母庙石阙三阙的合称,位于河南嵩山地区,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庙阙。太室石阙位于嵩山太室山中岳庙内,为中岳庙的神道阙,分东西两阙。铭文刻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正文隶书27行,行9字,第3行10字。碑额篆书。少室石阙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少室山之东麓,是少室少姨庙前的神道阙,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刻。其南面刻有篆书铭文,存22行,行4字。碑额篆书。开母庙石阙又名启母庙石阙,因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此阙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万岁峰下,是启母庙神道阙,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刻。篆书32行,无额。“嵩山三阙”的铭文表达了对山神的崇拜。《太室石阙铭》字体宽和周正,古朴渊雅,隶法遒劲雄浑;《少室石阙铭》篆书宽博浑朴,有汪洋之致;《开母庙石阙铭》书风与《少室石阙铭》近似,惟字体稍小,体势方古。《少室石阙铭》与《开母庙石阙铭》并为汉篆刻石上品。康有为曾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等书著录。阙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门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分立于行道两旁,中间阙然,故名。少室石阙和太室石阙、开母庙石阙合称嵩山三阙,均为石筑,建于东汉中叶,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庙阙。
太室石阙,位于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庙南约一里处,分东西二阙,以条石及块石砌成。上有两段隶书铭文,分别为《太室石阙铭》和《颍川太守等题名》,行间均有直向界格。阙身其余石面均满雕各种姿态生动的人物、车马、动植物等图案。
少室石阙,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六公里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形制与太室阙相仿。《少室石阙铭》为篆书,刻于西阙南面。西阙北面上部有双勾阴文篆书题额“少室神道之阙”六字。东阙北面另有隶书题名,即《少室东石阙题名》。阙身其他石面亦满刻汉画像,因年深日久,剥蚀较重,尚可看出有赛马、踢球、射猎、斗鸡、角力及与兽相逐等图案。
开母庙阙,位于登封城东北三公里万岁峰之开母庙前。开母庙本名启母庙,据说建于汉武帝时,武帝为避其父景帝讳,故改名开母庙。《开母庙石阙铭》为篆书,无额。下方另有《堂溪典嵩高山请雨铭》,隶书。阙身亦有汉画像,与铭文书法交相辉映。
黄易曾于嘉庆元年(1796)九、十月间亲往嵩洛访碑,遍拓嵩山三阙的同时,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这些在他的《嵩洛访碑日记》和《嵩洛访碑图》中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浓墨拓,墨的颜色深浓,通常用扑拓手法完成。扑拓是用棉花包成的扑包,沾墨后打在拓纸上,接触纸面时,不滑动。棰拓多遍后,拓片可呈现出浓重的墨色,色泽均匀。相传是启母涂山氏之妹。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为妻,即夏后。夏后生子启,后来继承了禹的王位,故夏后又称“启母”。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海南)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
文章标签: 石阙铭 篆书 少室 嵩山 太室 石阙 铭文 金石 隶书

猜你喜欢

清拓兰亭序
冯宿碑
汉西岳庙残碑阴
清初拓东汉郑季宣碑
清弘历御笔番莲纹及大臣题诗石刻
东晋十七帖
张宝泛槎图一集(刻本)
清拓北魏刁遵墓志
汉祀三公山碑
清拓西晋郛休碑
武氏祠·祥瑞图题字
张宝泛槎图六集(刻本)
清拓西汉杨『0489』买山地刻石
清拓开皇本兰亭序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一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
殷君夫人颜氏碑
0.0729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