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者旨於赐剑,春秋后期,通长64厘米,宽4.7厘米,重1kg。

剑前锷略有弧曲。“茎”作实心圆柱形,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格”宽而厚。剑格两面共有铭文8字,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赐”。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古代武器之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同时有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铜剑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限制,剑身一般较短(50cm以下),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剑从两面的刃称为“锷”。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圆形或扁形的剑柄称作“茎”。缑(音沟),刀剑柄上所缠的绳称作缑。茎和腊连接处呈凹字形或条形,起护手作用的部位称为“格”,又称“镡”。位于剑柄与剑锋间,作挡隔,用以护手。一般为铜质,在玉具剑上则以玉为之,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流行于汉代,宋、元后出现了片状作品,装饰性更加明显。对于剑格,古人有许多称谓,或曰“珥”,或曰“璋”,或曰“琫”,“剑格”是今人据其所处的位置而给的名称。

文章标签: 春秋 作用 剑格 剑柄 剑身

猜你喜欢

者『0040』钟
鸟形勺
有钩矛
蟠虺纹豆
楚王酓璋戈
轮内戈
嵌松石缶
单孝子鼎
匏形壶
铸子叔黑『0032』簠
鸟形盉
错金银鸟耳壶
轨敦
能原镈
错金银鸟纹虎子
兽首编磬
兽耳『0556』
四蛇饰甗
0.1261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