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色云蟒妆花缎袷女褂,清雍正,身长142厘米,两袖通长181厘米,袖口宽26厘米,下摆宽137厘米,后裾长69厘米。清宫旧藏。此褂圆领,对襟,平袖,裾后开。以地纹为石青色暗花勾莲纹的云蟒纹妆花缎为面,湖色云纹暗花绫为里。通身以妆花和织金技法织金蟒九条,其中前身行蟒四,后身正蟒一、行蟒二,两肩正蟒各一。另在两袖织团夔龙各一、行蟒各一。通身点缀五彩云蝠,下幅饰八宝平水纹和由亭台楼阁及松竹构成的地景纹。此褂织工细密精巧,色彩沉稳端重,纹样丰富流畅,具有雍正时期丝织物的时代特征。据《大清会典》的定制,这种前身饰四蟒、后身饰三蟒的石青色褂是皇孙福晋穿用的朝褂,穿于朝袍之外。这种纹样的朝褂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服饰中为数极为稀少,且做工精美,故弥足珍贵。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唐宋之时,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卉图案,这一习俗一直影响到明清,莲花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卉旁往往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书名。简称《清会典》。清官修政书。康熙时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迭加续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书一百六十二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二百五十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一百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成书八十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书一百卷。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写法,以政府机构为纲,系以各种政事。各朝所修《会典》叙事时间相接,汇编清代各官衙的执掌、政令、事例及职官、仪礼等制度,为研究清代典制的重要资料。各书成书时均有殿本。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对满族王公贵族妻子的称呼,实为汉语中“夫人”的满语音译。福晋有嫡、侧之分,正妻称“嫡福晋”,妾称“侧福晋”。

文章标签: 纹饰 图案 彩瓷 代表 会典 色彩 吉祥 前身 青花 夔纹 妆花

猜你喜欢

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
绿地凤穿牡丹纹库金缎
大红色绫缀葵花纹袷驾衣
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
酱色呢彩绣凤穿花纹炕毯
皇太极皂靴
浅绿绸绣凤头绵袜
白地织金胡桃纹锦
银灰色方胜纹暗花缎袄
石青色缎织金团龙朝裙
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
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
石青二则团龙暗花缎夹朝袍
明黄色绸绣云龙棉袜
吉服带1
砗磲顶皮吉服冠
栽绒黄地盘龙靠背毯
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
0.1070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