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皮朝袍,清雍正,身长149厘米,两袖通长200厘米,袖口宽16厘米,下摆宽172厘米,左开裾长54厘米,披肩106-38厘米。清宫旧藏。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肩,裾左开。袍在明黄色缎地上织彩云金龙及海水江崖等纹样,镶石青色祥云花卉纹织金绸边。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五,披肩缀同质扣三。领、襟、下摆及披肩饰以紫貂,袖口饰薰貂。袍内上施羊皮里,下接银鼠皮里,披肩衬红色团龙杂宝纹织金绸里。此皮朝袍为皇帝礼服,织工精致,纹样规整,色彩艳丽,是清雍正朝江宁织造局妆花缎织造技术的代表作。领口系黄纸签,墨书:“世宗”,“沿貂镶羊皮镶天马银鼠里金龙朝袍二件。”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即江南织造,是清代宫廷设在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处专为“上用”、“官用”制作绸缎等皇家服饰用品的织造机构之一,也是首官的职称,直属内务府。我国自周代始历代都有专为皇宫营造服饰用品的机构。在江宁营建皇家织造始于元代,明、清两代亦在此建立皇家织造。江宁织造是顺治二年(1646年)清军占领江南后,在明朝织造旧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道光时,为避讳道光之名旻宁,改为江南织造。初隶属户部,后归内务府。其官员全由皇帝亲自委派,多为亲信要员。开始为一年一更换,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为三年一轮换。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文章标签: 皇帝 内务府 织造 江宁 我国 黄纸 江南 黄色

猜你喜欢

刺绣荷包
蓝色宁绸紧身
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
砗磲顶皮吉服冠
皇帝行服冠
浅绿绸绣凤头绵袜
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
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
孔雀羽穿珠彩绣云龙吉服袍
明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
黄色云龙妆花纱织金袷龙袍
石青缎貂皮行褂
明黄色绸绣云龙棉袜
明黄色八团云龙妆花缎袷褂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红色纱地满绣回纹平金云龙袷褂
蓝色漳绒串珠云头靴
0.1007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