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彩绘天王俑,唐,高54厘米,宽20.5厘米。天王头戴冠,冠上鸟的头部已失,鸟翼展开,尾翅翘起。天王面部上窄下宽,双眉紧蹙,双睛圆睁,尖鼻阔口。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身躯略呈“S”形,左腿直立,右腿抬起,踩踏小鬼头部。小鬼身躯卷曲,下为山形座。天王俑眉、眼、胡须、护耳、护膊等处墨绘。隋唐时期流行“四神十二时”葬俗,“十二时”即十二生肖,“四神”即文献中的“当圹”、“当野”、“祖明”、“地轴”,也就是实物中的镇墓天王俑、镇墓武士俑、兽面镇墓兽、人面镇墓兽。镇墓神兽是古人创造的驱邪镇恶之神,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为怪兽的形象。其材质有木、漆、铜等多种。汉代的镇墓兽多出现在墓室画像石上。从十六国、西晋开始,陶制镇墓神兽广泛用于墓葬中,最初多为兽面兽身,后又出现人面兽身。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盛行,镇墓神物的数量增多,种类扩大,天王俑应时而生,其一般置于墓室入口处,起避邪镇妖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铠甲,因其前胸、后背各有两个金属圆护,犹如明镜,闪闪发光,故称之为明光甲。四神本为指示方向的星辰,东方象木,其星苍龙;西方象金,其星白虎;南方象火,其星朱雀;北方象水,其星玄武。古人以此四位神灵为宿命的守护神。汉代九卿之一的卫尉卿掌宫门屯卫,下属官员中即有掌宫门禁卫的苍龙司马、玄武司马、朱雀司马,白虎则为殿名。汉代将四神看作与辟邪求福有关,四神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铜镜、漆器、砖瓦、印章等装饰上,六朝、隋唐时期仍大量流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12种动物配十二地支为对应: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则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印度、希腊和埃及也有所谓十二生肖,但与中国不同。楚文化中最富神秘意味的丧葬用具。何为镇墓兽,其在墓葬中的具体功用如何,说法不一。或认为是古代山神的造像,其作用是镇妖辟邪;或认为是引魂升天的变形龙;或以为是饕餮;或以为是地神土伯的造像。从出土情况看,镇墓兽只在一些具有相当级别、随葬有礼器的楚墓中才有发现。故可以认为,它应当具有镇妖辟邪、保护死者不受伤害的作用,为镇恶之神。墓中陈设此物,意在抚慰地神土伯不要捕食死者,这是楚人灵魂不灭之观念的产物,企图借助镇墓兽的力量来驱赶阴间的凶残魑魅。《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西晋末年,政局不稳,拥兵重镇之军阀与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至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止,计有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等十六国兴亡相替,此外还有冉魏、西燕、代等不包括在内。
文章标签: 时期 春秋 墓兽 天王 中国 作用

猜你喜欢

陶彩绘持排箫女俑
石佛像
红陶生肖俑——龙
弥姐训造观音像
陶黄釉骑马男俑
陶彩绘女俑8
弥勒倚坐善业泥
青石十二生肖——龙
红陶十二生肖——兔
陶彩绘伎乐女俑2
三彩胡人骑驼俑
陶彩绘持琵琶女俑
瓷兔
陶胎黄釉卧豕
三彩镇墓兽
石狮
三彩胡人俑2
陶驯马郎俑
0.0819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