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清高宗: 公元1736-1795年 说明:院藏有五件样式类同的黑地金漆龙纹屉匣,内皆置木壳面小册页一本,以及为数众多的铜章。由于屉匣的盖面都有金漆「金薤留珍」楷字,且其题铭后各自附有一小字,分别为「东」、「壁」、「图」、「书」、「府」,可知这是五组成套的印章收藏。其中的木壳面小册页,即为该屉匣所收铜章的目录,而本件小册页即为置于「府」屉匣者。小册页作梵夹式,七开,木质封面有「金薤留珍  府」填绿隶款。内页除清高宗行书题铭「金薤留珍」四字外,还书有为该屉匣所收铜章品目项类,以及铜章钤迹、印文释文,其钤迹与释文上下相对,使人一望可知该屉匣所收铜印的概况。由于本件小册页为第五组的「府」字号,所以内页还有乾隆朝大臣跋语为这一套收藏所作的跋语,若与「东」字号小册页中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清高宗所作〈古铜章歌〉并读,便可了解这一套收藏的缘起,实因于乾隆皇帝命令臣下整理编次内府所收的前代印章。古代铜玉印之为收藏的品项,大致可追溯至宋代的《宣和印谱》,但因无实物可征,故真实性仍有待商榷。至明代,顾从德为罗王常(制墨家罗小华之子)家藏古印刊行的《集古印谱》问世以后,才真正让古代印记成为收藏的重要品项。影响所及,除了篆刻家多以《集古印谱》所刊为临模范式外,人们也会想要收藏《集古印谱》中所刊的印章实物,院藏乾隆皇帝下旨编次的〈虹文荟古〉套印,就是这种影响下的产物。进一步细察「金薤留珍」诸字号小册页中目录编次,其以官印为始,私印为次,并从中分别官职、姓氏,实是上追了《集古印谱》编次分类的方式。如此一来,我们更可以了解这一套收藏活动的性质,不只是整理内府收藏,而且还援引了明代以来的铜玉古印收藏传统。 款识:面题铭:金薤留珍府,面题铭:金薤留珍,面人名款:乾隆宸翰,面人名款:古希天子,面记事:官印所仿自有书契以来未之有考自周官掌节始见职掌私印则秦时多铸金刻玉以为之逮汉弥繁顾玉常少于金流者益罕我皇上稽古博物既尝举钟之款识若鉴铭若泉货一一考据而证辨之复取秦汉以来印章列之成谱总得官印二百二十有一私印一千七十官印各从其类私印各从其姓文之不可辨识及疑者附焉名曰金薤留珍御制长歌冠于篇首古情彬郁逸韵锵流臣等拜观全册烂兮若卿云之丽霄煜乎如丹霞之成绮实深庆诸印之上蒙乙览仰承睿藻散者以聚湮者以彰珍同拱璧遂得传之永永也且印文之姓氏官爵可以订正史可以备轶闻又岂特存篆籀之遗法足供字学之一助哉天府之藏图书典籍,玉轴缥囊焜耀延阁而笵金拨腊雕篆之末亦得登文房而邀宸赏题咏及之盖虽不以罗致为富而细大毕收考古者获睹西京以上韫椟而珍袭之不亦宜乎臣等幸与编次谨拜手稽首识诸简末臣蒋溥臣汪由敦臣稽璜臣董邦达臣裘日修臣观保臣钱维城臣于敏中恭跋 参考:

文章标签: 金薤 小册页 印章 古印谱

猜你喜欢

蕉叶纹四足方斝
铜镀金月象演示仪2
宣德款栗褐色铜炉
地平经纬赤道日晷仪
铜冲耳乳足炉
簠式炉
八角形盖的罐子
铜青金石柱纽“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绿皮包铜镀金花火镰
鎏金錾花爵
香炉
清早期仕女投壶白蜡插屏
铜鉶(身)
A bronze tripod vessel and cover
铜镀金双千里镜象限仪
独角兽的卧姿图
铜台几式炉
花瓶
0.2201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