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哥釉菊瓣碗,明宣德,高7.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6.9厘米。碗呈菊瓣形,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层肥厚,釉面布满开片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明代仿哥窑瓷器的传世品迄今所见最早为宣德时景德镇官窑的制品,造型有菊瓣碗、鸡心碗、菊瓣盘、折沿盘、撇口盘等,多署有青花宣德年款。这些器物的釉面光洁度偏低,有油腻感,与宋代哥窑器的釉面相似,但也有橘皮纹这一宣德官窑器的典型特征。其釉色有青灰、月白等,开片的纹路微微闪黑、闪红,没有宋哥釉器“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效果。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还未形成人为性的装饰。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瓷器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鸡心碗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有仿制。即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上所署的朝代款。绝大多数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另有少数为“宣德年制”四字款。六字年款均为楷书款,未见篆书款;四字年款则既有楷书款,亦有篆书款。宣德官窑瓷器年款绝大多数以青花料写款,另有少数暗刻或模印款,后者主要见于颜色釉瓷器上。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对宋代传世哥窑瓷器釉面裂纹的专有称谓。传世哥窑瓷器的釉层肥腴,开细碎片纹。纹路分两种:一种是釉裂形成大开片的黑色纹路,俗称“铁线”;另一种是釉裂形成小开片的金黄色纹路,俗称“金丝”,合而即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坯体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冷却的过程中釉因收缩率大而开裂。宋代龙泉窑、哥窑和官窑的器物,往往在口部边缘的最薄处隐约露出灰黑泛紫的胎色,而足部无釉处呈现出铁红色,即所谓“紫口铁足”。这是因为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呈黑色,即“铁足”,胎骨还原作用较弱而有一层薄釉的口沿部分便呈现灰黑泛紫的“紫口”。

文章标签: 瓷器 景德镇 青花 哥窑 器物 釉面 官窑

猜你喜欢

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
青花松竹梅纹香炉
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
宜兴窑塑贴莲花纹梅瓶
德化窑白釉瓷箫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1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
仿钧玫瑰紫釉盘1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青花缠枝花纹罐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仿定窑白釉划花荷莲纹盘
宜兴窑桃式水注
青白釉笔山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