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七政仪表,18世纪,通高169厘米,底径85厘米。清宫旧藏。

此表由底座、七政仪和钟表三部分组成。底座为6个铜镀金支脚支撑的六面锥形乐箱,通体包绿鲨鱼皮,镶嵌铜镀金饰件,其中三面置玻璃橱窗,内有以西洋建筑、农田牧场、跑马游戏为内容的变动机械装置。6个支脚上分别站立铜镀金西洋人。座内为负责变动装置转动和奏乐的齿轮动力系统。

七政仪为整个钟表的中心,亦由圈环结构和齿轮系统组成。其圈环结构只有黄道以北部分。黄道圈由立柱支撑固定于七政盘上,上刻圆周360°、十二宫符号、拉丁文缩写、365天刻度及12月的英文名称。两条相互垂直的经圈与黄道圈相交,代表两至和两分点,经圈上刻纬度度数。赤道圈与黄道圈斜交成23.5°,上刻有180至360°刻度、阿拉伯数字标志、表示时间的罗马数字及英文名称。与天赤道圈平行的两条纬圈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无刻度,只有二者的英文名称。以上各圈环都固定于黄道圈上,不能转动。

七政盘模拟太阳系各星体的运行情况,将太阳置于盘之中心,用立柱支撑。再由里而外依次为规定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运行轨道的套环,各星体分别用立柱固定在套环上。其中地球套环较宽,套环上地球两边分别为24小时时刻盘和一个朔望月的月历盘,围绕地球又有月球轨道套环。七政盘外缘为两个上下重合的大套环,内缘有齿,以便运转。其中上面的套环为木星轨道,上有一小立柱,从立柱起又向外伸出一延长臂杆,木星即通过立柱固定于臂杆的顶端。木星的4颗卫星通过弯臂连接在支撑木星的立柱上,可绕木星转动;下面的套环为土星轨道,用同样的方式固定土星及其5颗卫星。

七政盘下面为齿轮系统,以上各星体轨道套环间皆通过齿轮系统相互咬合,通过拉杆与底座中的动力系统链接,达到同步运行。上弦以后,伴随着乐声,底座中的建筑、人物、跑马等活动装置旋转,七政仪中的各星体沿轨道运行,或公转,或自转。

小表位于七政盘圈环的顶端,直径10厘米,表后背板刻有制造者珍尼曼(Jennyman)的名字。

作为计时器,此表做工精细,装饰富丽,技术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是18世纪英国钟表的代表作品。作为形象演示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天文仪器,此表又被称为“铜镀金天文地理表”,更重要的是,其对研究18世纪中西科技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乐箱多置于钟下层的后半部,前半部有时是景观。乐箱内有以发条为动力的铜质棘滚,上面有按乐曲音律而排列的小钉。机器开动后,棘滚随之转动,小钉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另有乐箱内棘滚直接拨动铜篦子,发出钢琴、风琴声,根据篦子的长短宽窄产生不同的音节。这种装置多用于八音盒上,时代较晚。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太阳在天球上一年间所移行的轨迹叫黄道,即地球轨道面和天球相交成的大圈。

内廷东、西六宫的合称。《周礼·考工记》中已经有“掌王之六寝之脩”、“以阴礼教六宫”的六宫六寝制度的记载。明代紫禁城乃至皇城都严格按照《周礼》的制度营建,因此内廷中轴线左右各设六宫,作为妃嫔的居所,东西合为十二宫,与“地支”数目相符。即冬至和夏至。即春分和秋分。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与地球赤道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从地心经由地球赤道圈投射到天球表面上而形成的纬圈。(1473-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创立日心地动的太阳系学说,其理论集中体现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

文章标签: 地球 轨道 天球 装置 七政 世纪 乐箱

猜你喜欢

绿漆木质描金花望远镜
铜镀金天体仪
四游标半圆仪
铜镀金黄珐琅四面盘钟
巴黎款绘图仪器
铜镀金腰果形赤道公晷仪
铜镀金折叠矩尺1
八音盒
木制六棱形天文望远镜
铜镀金纳白尔筹式手摇计算机
铜镀金自开门寿星葫芦式钟
傅科摆模型
几何多面体模型1
铜镀金雉鸡山石骑士牵马表2
铜镀金七政仪表
铜镀金浑天合七政仪
金嵌珍珠天球仪
汽船式风雨表1
0.154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