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射镜作物镜的天文望远镜。天体发出的光线在凹面镜的焦点上成像,再用专门的附属设备观测记录或用目镜观测。反射望远镜有几种类型:牛顿望远镜、卡塞格林望远镜、格雷果里望远镜和R-C望远镜等。其优点是利用凹面镜反射可以避免对光线的吸收,也不存在色差。镜面如果磨制成抛物面形又可消去球面像差。如镜面镀铝,对红外和紫外区域的光线都有较好的反射率,更适用于较宽波段的天体光谱与光度的研究。另外,配置的镜筒较短,对镜材的要求比透镜为低,镜面支撑变形也容易处理。折射望远镜面对被观测物的透镜组。其作用是接收来自天体等物体的光能,并在焦平面上形成实像,以便用目镜观测或直接拍摄,或在焦平面放置终端设备(例如光度计、分光仪等),用来研究天体的光度和光谱。观测望远镜光学结构中最后成实像的透镜或透镜组,由于靠近观测者的眼睛,故名。目镜视场大小与其结构有关。同一类型的目镜,视场直径与放大率成反比,即放大率愈高,观测到的视场愈小。反射望远镜的一种。1663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格雷果里(JamesGregory,1638-1675年)发明,故名。由两块反射镜组成:主镜为凹抛物面镜,副镜为凹椭球面镜。主镜中央开有圆孔聚焦成正立实像到主镜后面。格雷果里望远镜的主副镜间距离较大,所需镜筒较长且场曲更大,故很少为大型望远镜采用。使望远镜光学系统的各个元件按设计要求彼此保持精确位置的封闭式筒或开放式桁架。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