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珐琅楼转花倒球钟,清乾隆,通高104厘米,面宽39厘米,厚31厘米。钟通体铜镀金并饰蓝地金花广珐琅。钟分3层,底层正面内置场景,场景中有3个牙雕小人,中间一人执杖,两端各跪一人持瓶倾倒,两瓶口间铺有弯曲的轨道,背景为转动水法和建筑画。中层正面是彩绘欧洲田园风光的丝织帘子,两侧面镶绘人物故事珐琅板,四角设菠萝转花。上层四角设可转动的料石花束,中央立3针圆形时钟,时钟外侧一周饰铜镀金花叶,顶部亦设可转动的菠萝花束一盆。此钟的音乐和活动玩意装置安装在底层内。机械启动后,伴随乐声,底层场景中间的持杖人头左右摇摆,似在欣赏表演,有铜球由左边瓶口倒出,沿轨道滚进右边瓶内落入钟穰内。钟穰中装有带套筒的麻花轴,转动的麻花轴把球又搅入左瓶中,由瓶口倒出,周而复始。中层帘子穿在一横杆上,横杆的两端有齿轮与传动系统相连。启动后,杆两端齿轮被拨动,带动帘子渐渐卷起,帘内场景中的转盘上有马驮瓶、象驮塔等献宝人物及翻单杠的杂技表演者,一定时间后,帘又下落,曲终,帘恢复原位。启动时钟体每层四角的珐琅柱、角花、顶花等也随之转动。此钟工艺精湛,尤其是对活动机械装置部分的制作要求很高。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即广州制作的珐琅器之简称。清代,广州制作珐琅器的水平较高,因此宫廷常命令广州为内府制作器物,有时还就造型、装饰花纹、款识等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因此,广珐琅仍属官制品范畴。广珐琅与宫廷制作的珐琅器有一定的区别,前者的胎体较薄,珐琅釉色较浓艳。用开光法进行装饰是广珐琅的显著特点。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传动系由齿轮组成,将力矩由原动系传给擒纵机构,传动系齿轮带动走针系指示时间。传动系齿轮只作单方向转动,其旋转运动是断续的,因为齿轮的转速受擒纵调速机构控制,齿轮的旋转过程实际上是由许多次微小的转动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