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嵌黄杨宝座,清乾隆,高113厘米,长102厘米,宽80厘米。清宫旧藏。宝座通体紫檀木制,面下束腰,浮雕窄绦环。膨牙拱肩三弯腿,外翻马蹄带托泥。牙板浮雕西洋卷草和中国传统夔纹。三面座围,两侧扶手边框与后背边框连接,搭脑两侧雕夔龙,蜿蜒向上。后背搭脑作成西洋巴洛克式样的装饰。座围正中镶黄杨木板,浮雕西式卷草及拐子纹。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在家具的板心或其它构件上浮雕或彩绘方形或圆形的绦线,称为绦环。有束腰的家具腿上端由于束腰缩进而形成的肩膀称为“拱肩”。明式家具腿足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腿部从束腰处向外膨出,然后内收,至下端又向外兜转,形成三道弯,以形取名,故名三弯腿。明清家具的腿足装饰,足端向外翻的称“外翻马蹄”,向里翻称“内翻马蹄”。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还有小足,小足才是真正落地的部位。此部件多见于条案、几类等传统家具,以增稳重之感。家具部件名称。一般指面框或束腰下设置的连接于两腿之间的部件。设在其它部位的一般称为牙条。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装在椅背或衣架之上用于连接立柱和背板的构件。椅背搭脑一般正中稍高并略向后卷,以便人们休息时将头搭靠其上,故名。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式样注重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展现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也占有主导地位。黄杨木为常绿灌木,四时不凋,生长极为缓慢,传说每年只长一寸。黄杨木木质坚硬,不易开裂,因其难长,故无大料,常用以制作中型文玩陈设、印章或镶嵌等装饰材料,其色彩艳丽,佳者色如蛋黄,与深色木材互相映衬,异常美观。传统家具上的一种硬角连续拐弯的纹饰。如果加上龙头并与缠枝花卉相结合称“香草夔龙”,无龙头者则称为“拐子纹”。

文章标签: 家具 宝座 传统 装饰

猜你喜欢

紫檀嵌玉菊花图宝座
黑漆嵌螺钿花蝶纹条案
红木云纹长桌
黄花黎嵌牙木雕山水宝座
紫檀平角条桌
紫檀雕花椅
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
紫檀木边镀金竹林鹤兔图挂屏
红木雕龙床
紫檀嵌牙点翠海屋添筹插屏
紫檀嵌竹丝梅花式凳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纹靠背椅
黑漆嵌螺钿花蝶纹格
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紫檀雕莲花纹长桌
紫檀瓶式香几
红雕漆云龙纹罗汉床
黄花梨展腿长方桌
0.0910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