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客缶,战国后期,通高46.9厘米,宽46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6.22kg。缶小口,短颈,大腹,肩部铸有四环,圈足。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作此缶。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外方冶铸匠人。

酒器。《礼记·仪礼》:“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近代考古发掘证明,缶不仅只为瓦器,亦多有铜铸者。古代宫、室同义,六室应即《周礼·天官冢宰》六宰“以阴礼教六宫”之“六宫”。六宫是王之后妃所居,也称“六寝”。即冶工、工匠,该器的具体铸造者。铜器描述中常见的术语,通常指盖倒过来仰放时,可单独作容器使用。

即铜镜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丝带,便于把持和悬挂。《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

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每天以日落为起更,日出为亮更,一夜共计五更时。

文章标签: 春秋 瓦器

猜你喜欢

鸟纹壶
错金嵌松石樽
三十五年虒令鼎
错金嵌松石带钩
蟠虺纹三鸟盖豆
陈子匜
郑义伯『0023』
其次勾鑃
荆公孙敦
毛叔盘
蟠虺纹镈
陈侯鼎
蟠螭纹编镈
越王者旨於赐剑
四蛇饰甗
魏鼎
鸟形勺
蟠虺纹鉴
0.1711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