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胜佛母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彩绘,通高113厘米,宽71厘米,画心纵63厘米,横43厘米。清宫旧藏。画中尊胜佛母白色身,三面八臂,中间主面白色,右侧一面为黄色,左侧面为绿色,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事业和功德。头上梳高髻,戴红色五叶宝冠。主臂两手在胸前,左手持金刚索,右手托金刚交杵。其余各手伸向两侧,右侧手托小化佛、持箭、施与愿印,左侧手施无畏印、持弓、托宝瓶,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画面色彩艳丽,以山水花卉为背景,上界为七世达赖喇嘛,下界为不动金刚和持金刚。唐卡背后有白绫签,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其中汉文为:“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初九日,钦命阿旺班珠尔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画像尊胜佛母……右一”。藏传佛教造像中长寿三尊之一,是毗卢遮那的化身。三头八臂,主尊白色,右手持十字交杵,左手持绳索,左右六手分持弓、宝瓶、阿弥陀佛像、箭,结禅定印、与愿印等。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唐代妇女发髻十分丰富,有十几种之多。这件女陶俑发髻象单刀一样高高耸起,略微偏梳一侧,大概是文献中提到的偏梳髻。
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清朝封授藏传佛教中大喇嘛、活佛的封号,是藏语“朱必古”的蒙语音译,意为“化身”,其地位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