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在纸的背面以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将纸覆于石上(朱红笔道紧贴石面)。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
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摹刻成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赐一部,此即淳化阁法帖十卷,简称阁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赐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王著学识不足,采择不精,标题多误。淳化阁帖是第一部官刻丛帖,故称“祖帖”。
也称丛帖,即汇集了诸名家的多件作品刊刻而成。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幼时从父学书,传说他在学书时,羲之暗从背后掣其笔不得,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鸟駮『0149』牛,甚妙。影响很大,宋徽宗御府所藏王献之书有89件,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南唐时产于徽州池、歙(今安徽歙州)地区的宣纸,细薄光润,其质极精。南唐后主李煜对此纸极为喜爱,在宫中设造纸作坊,并以“澄心堂”作为贮藏此纸之处,故名。该纸名满天下,后世多有仿造。
李廷珪,南唐制墨名家,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今河北易县)。唐末迁居歙州,制墨绝佳,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任墨务官,赐国姓,易名李廷珪。宋人称其所制之墨为“天下第一品”。北宋庆历年间曾出现其墨价值一万钱的现象。
王澍(1668—1739年),字若林,号虚舟,金坛(今属江苏省)人,后迁居无锡。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中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进士,后入翰林院,累迁户部给事中,后官至吏部员外郎。致仕归,悦无锡山水,买屋金匮山旁,自号二泉,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清史稿》有传。书入欧阳询之室,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书家。亦工刻印。著《竹云题跋》、《虚舟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