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与天王唐卡,16—17世纪,北京,布本,设色,通高140厘米,宽84厘米,画心纵86厘米,横54厘米。清宫旧藏。

图中布袋和尚面带微笑,身披宽大华丽的黄、红色袈裟,右手持念珠,左手持桃子,大腹便便,结半跏趺坐,正和一群欢快舞蹈的孩童嬉戏,此作品将孩子们的天真顽皮与布袋和尚的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界为光环围绕的黄教祖师宗喀巴。图下方分别为托塔的西方广目天王和持幢的北方多闻天王,身旁侍者手执长矛,鼬鼠吐珠,龙女献宝。传说其原型是五代时浙江的一位游方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子。他言行怪诞,面露笑容,常以木棒挑着一个口袋四处化缘。他把乞来的物品收放在口袋中,时常随处睡卧和给人解说福祸。每次说教都颇为灵验,随之名声大噪,人们都唤他为布袋和尚。一说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或说布袋和尚于梁代贞明三年三月三日(917年)圆寂于岩林寺东廊石上。临终时口占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显示人,时人向不识。”自北宋时,有人画出了哈哈笑的弥勒作为供奉,而后世佛教也多把鼓肚坐姿、满脸笑容、袒衣露脐、双乳特大的布袋僧像塑在寺庙山门内,俗称大肚弥勒,并在他的塑像旁题对联一副,上联写“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道“笑脸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关于布袋和尚见《景德传灯录二七》、明田汝城《西湖游览志余十四方外玄踪》。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念珠又称数珠,为佛教中记数之随身法物,数量有所不同,所表征之意义也有别,如108颗念珠象征断除108种烦恼。据记载,我国佛教使用念珠始于隋唐时期。分为两种:左腿下垂,盘右腿于左股上,称吉祥半跏趺坐,也称左舒相跏趺坐;腿姿相反,称降魔半跏趺坐,又称右舒相跏趺坐。

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8岁便聪明异常,常听文殊讲《法华经》,后来见佛献宝,变为男身,立地成佛。

文章标签: 和尚 作品 布袋 宗喀巴 佛教 念珠

猜你喜欢

秘密佛——密集世自在唐卡
无量寿佛唐卡
释迦牟尼佛唐卡2
达赖喇嘛源流——云丹嘉措唐卡
天王与罗汉唐卡
六世班禅唐卡
达赖喇嘛源流——根敦嘉措唐卡
上乐王佛唐卡3
上乐王佛唐卡4
阿氐多等四尊者唐卡
达赖喇嘛源流——索南嘉措唐卡
大轮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班禅喇嘛源流——罗桑却吉坚赞唐卡
威罗瓦金刚唐卡2
达赖喇嘛源流图——仓央嘉措唐卡
佛海观世音菩萨唐卡
虎皮裙观世音菩萨唐卡
达赖喇嘛源流——贡嘎宁布唐卡
0.142177s